林楚韩在讲授地球与地球仪相关知识,学生们踊跃举手,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。
历史课上,马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同学们各抒己见。
阿依加玛丽·艾尔肯细致地查看学生的笔记。
近日,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一行走进海原县第二中学、海原县第五中学和海原县关桥中学,看望在这里支教的厦大学子。
这是孙理第六次踏上宁夏的土地。看着年轻的支教队员们日渐沉稳的身影,听他们讲述教学中的切身感受、学生们的点滴变化,孙理倍感欣慰:“大家迅速适应了海原的环境,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,不仅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,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乡村实践,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厦大学子的担当与韧性。”
自1999年至今,厦门大学27届支教团接续奔赴宁夏,用青春点亮乡村课堂。这一段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,延续着闽宁之间的深厚情谊,也让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,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”这句誓言,在黄土地上一次又一次被践行、被点亮……
在厦门大学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四年中,林楚韩常听老师说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,起初她也只把这句话当作一句口号。直到今年夏天,她作为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抵达海原,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分量。从厦门到海原,2000多公里的路程,先搭乘27个小时的火车到达西安,再换乘高铁至中卫,最后转乘小巴抵达海原县城。正是在这漫长的旅途中,林楚韩和其他支教团队员,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,以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“山海情”。“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,”林楚韩说,“但27年来,一届又一届厦大学子传递着在宁支教的接力棒,从未间断。这份坚持,就是厦门大学的担当,就是闽宁协作的意义。”
在海原县第五中学支教的阿依加玛丽·艾尔肯来自新疆喀什的一个偏远乡镇。秋季学期开学那天,玛丽站在校门口迎接新生的到来。当看到学生们背着书包、拖着行李走进校门时,她一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求学的经历——“他们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,小小年纪就住校,爸妈不在身边”。从此,她对学生们多了一份理解和共情:“很多孩子缺乏家庭的管束和关心,哪怕是一句‘记得加件衣服’,也可能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力量。”
“老师,我的梦想是考上厦门大学,成为和你一样的老师。”前些天,一个腼腆的学生给海原县关桥中学支教的马龙手里塞了一张纸条,歪歪扭扭地写着这句话。马龙看罢,仔仔细细叠起来夹在教案中,每次备课都能看到。马龙是厦门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,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宁夏农村娃。他曾认为,山区的孩子普遍内向自卑,但和班上学生近三个月的相处让他彻底改观:“他们不是需要同情的孩子,而是有潜力的小树苗。我希望能在这群学生心中留下一些更长久的东西:一份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,一份被关爱也愿意去关爱别人的温暖,一份无论走得多远都愿意回望故土、建设家乡的深情。”
二十七载,薪火相传。厦大学子的支教行动,是闽宁协作这一伟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青春注脚——在三尺讲台上点亮希望,在乡土中国中砥砺成长,让山海之间,情不断、路更宽。(记者 马丽 李宏亮 文/图)